Home > Podcast > 《一个人的遭遇》读后感

《一个人的遭遇》读后感

October 18th, 2023

        94年,为数不多的随爷爷奶奶出村进太仓城,出于新奇尤其是冲动,央求着买下了《静静的顿河》。于此首次接触到“哥萨克”这一概念;之后便是间隔十年之久,从007电影《黄金眼》中又一次听到“哥萨克”。但这一民族被提及,始终伴随着“剽悍”、“残忍”又“背信弃义”的标签。
        在整个世界都处于战争的癫狂之下,对于一个人、一个民族的审判定性,是否完全真实公正我无力评说;只是欣喜《一个人的遭遇》及其余短篇合辑的这本书籍,完全不涉及这一层面。
        读肖洛霍夫的这本短篇小说集,就像欣赏一幅幅那个时代的现实主义油画,那般真切又永恒。它们重视展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个人命运,展示平凡中的伟大,展示人性美。
        《一个人的遭遇》主人公索科洛夫是一个普通工人,种过地,又当过兵,他是世纪的同龄人,是自十月革命以来苏维埃国家所经历的苦难的负荷者,是两次战争造成的灾难的承受者:国内战争使他成了孤儿,卫国战争又使他失去妻子儿女。战前他为社会主义建设付出了辛勤劳动,战争爆发时他第一批应征人伍,战后,他怀着一颗破碎的心,却没有颓丧。他收养了一个孤儿,对他倾注了全部的父爱。这是一个坚强的苏联公民的形象。
        小说以新的角度处理了 “人和战争” 的矛盾冲突。战争除了带来眼泪,带来破坏和毁灭人们用劳动创造出来的珍贵财富以外,不会带来任何东西。任何战争都不能创造任何东西,战争就是破坏者。作品中没有反面人物,唯一的一个反面形象就是战争。战争造成“两个失去亲人的人,两颗被空前强烈的战争风暴抛到异乡的砂子。”战争使得勇敢的战士淌下“吝啬而伤心的男人的眼泪。”
        小说写的是索科洛夫在卫国战争中的遭遇,但主人公不是战斗英雄而是当过俘虏的司机。按当时的军规,凡当过俘虏而生还者,必须受到严格的审查。苏联在战年初期失利的情况下,大批官兵被俘,这是战后涉及千家万户的现实问题。这些战俘身心遭受折磨和凌辱,他们最后历尽艰苦,回到祖国,却面临着新的不幸:冷漠、怀疑、审查,甚至关进 “自己的”集中营。
        作品不惜篇幅地描绘主人公在德国集中营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,他曾冒者生命危险逃离集中营,后又被追回,警犬把他咬得血肉模糊体无完肤,但他仍奇迹般活了下来。法西斯听说他讲了不满的话要枪毙他,临刑前要他为法西斯的胜利千杯,他却骄傲地为自己的死亡干杯,在饥饿难忍情况下,决不流露贪吃的表情,以致从精神上战胜法西斯而免于一死。最后还巧妙地俘虏一个德军工程师和一皮包秘密文件,立下功勋……这里的某些桥段让我联想起另一部伟大的作品《勇敢的心·世界大战》。
        最后多说几句:这部作品集让我想起一个曾写过时代背景、风格特色都相近(当然文笔功力云泥之别)短篇小说(《生日快乐》)的学长余栋。我不清楚纯粹是巧合是能力,还是他当时已读过此小说集或类似作品;我只知道他当时迫切分享给我并能得到我的欣赏与肯定的心态……转眼整整二十年过去,而也因我造成的一些误解与尬尴,我们已失联近十二年……时光匆匆,感慨复感慨!